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含油气凹陷,也是中国海上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自1981年部署第1口探井以来,先后在构造控藏理论、构造-岩性复合控藏理论指导下,在凹陷的平湖组和花港组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其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集中在中—深层的常规储层中。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地质理论的深化,凹陷内待发现的平湖组和花港组的常规储层目标越来越少,勘探开发目标逐渐转向深层—超深层低渗—特低渗领域。然而,海域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储量的动用技术难度大、经济成本高。“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西湖凹陷针对低渗—特低渗气藏采取定向井压裂,效果未达预期,这主要是由于对低渗—特低渗气藏的地质特点认识不清,且不同区带成藏机理的差异性分析不明,缺少针对性开发手段。近5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技术革新和地质理论创新,西湖凹陷在低渗—特低渗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领域均取得重要突破,在凹陷西部斜坡带N19-6E构造、中央背斜带N31构造、Z气田H3a砂层等气藏的低渗—特低渗领域均获得商业气流,助力东海盆地成为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西湖凹陷低渗—特低渗领域的勘探开发创新实践及地质新认识为东海盆地未来实现天然气资源增储上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借鉴。相关研究认识刊登在《石油学报》第46卷第6期。
(1)西湖凹陷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勘探开发成功实践:基于“正韵律河道砂甜点”地震预测随钻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凹陷深层甜点的分级分类定量预测;基于“渗透率分级-甜点长度占比”高效井型设计与产能评价技术实现了特低渗气藏的高效开发;基于油基泥浆长裸眼测试技术实现了特低渗产能有效释放。
(2)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三角洲平原—潮坪亚相煤系烃源岩与中央背斜带潮坪—潟湖亚相含腐泥腐殖型烃源岩为凹陷内的低渗—特低渗天然气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晚期断裂的发育情况决定了凹陷中央背斜带大型反转背斜内天然气的保存条件。基于生-储-盖配置关系、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的差异,在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建立了“整装富集”、“局部富集”、“断-砂耦合富集”3类天然气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平湖组岩性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油气分布规律。
(3)低渗—特低渗领域是东海盆地未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必然方向。中央背斜带北部的整装大背斜、中南部背斜翼部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南部强反转背景下的深层平湖组和西部斜坡带近洼区是西湖凹陷低渗—特低渗气藏的重点攻关领域,这些领域潜力巨大,天然气资源量超五千亿立方米。
论文链接:http://www.syxb-cps.com.cn/CN/10.7623/syxb2025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