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净等:鄂尔多斯盆地特超低渗透油藏动态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
2025-08-06 08:47:18   作者:   点击:394   来源:中国石油学会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中国典型的特、超低渗透油区。低渗透油田多种成因的裂缝(天然裂缝、动态裂缝、人工压裂缝等)交织的裂缝网络分布复杂,裂缝成为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双刃剑”。动态裂缝是特、超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压力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合的天然裂缝被激活形成的有效裂缝通道,随着注水量和注入压力动态变化,也称为“注水诱导缝”。动态裂缝作为特、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开发地质属性,是特、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最强的非均质特征和最突出的开发矛盾之一,会影响水驱波及体积,对油田开发效果和采收率影响较大。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王友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岩心、岩石力学实验、生产数据和动态监测等资料,分析了动态裂缝的类型、延伸方位、演化规律和物性特征,明确了动态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意义重大。相关研究认识刊登在《石油学报》第46卷第3期。

(1)创新提出了动态裂缝是特、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开发地质属性,丰富和发展了低渗透油藏开发地质理论体系,明确了动态裂缝的类型、延伸方位、演化阶段和物性特征。动态裂缝是特、超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过程中产生的有效裂缝通道。基于成因,动态裂缝可分为超岩层破裂压力型和天然裂缝激活型;根据其对油井含水率的影响,可分为单方向和多方向动态裂缝;延伸方位主要受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控制。动态裂缝的演化经历裂缝快速增长到一定规模、裂缝固定长度、裂缝增长至最大长度、裂缝收缩阶段4个阶段。

(2)明确了动态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其发育强度受基质渗透率、天然裂缝、岩层脆性指数、开发技术政策等影响。综合成像测井、岩心观察、岩石力学实验、开发生产数据、动态监测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4个典型特、渗透油藏动态裂缝的控制因素。基质渗透率越低、天然裂缝越发育、脆性指数越大,注水开发技术政策较强,越易形成动态裂缝。

(3)提出了4种基质与动态裂缝共同作用的特、超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水驱过程中基质与动态裂缝共同作用影响油井含水上升规律和剩余油分布,严重影响水驱波及体积。基质-裂缝驱替型的剩余油在裂缝方向呈条带状分布,侧向有高渗条带形成的基质突进;动态裂缝型表现出方向性水窜特征,侧向见效程度弱,剖面动用程度低。注水开发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控制动态裂缝的快速增长,尽可能延长油井的纯油生产阶段,提高油田采收率。

论文链接:http://www.syxb-cps.com.cn/CN/10.7623/syxb202503008

图片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