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的提出大力提升了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助推中国多个盆地取得一系列重大勘探突破。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指导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于宝利教授科研团队以准噶尔盆地的勘探开发为例,从分析全油气系统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的新挑战入手,详细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在全油气系统勘探思路指引下的地震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平台建设,介绍了全油气系统中构造体系、沉积体系、输导体系、聚集体系和工程支撑体系“五个体系”解释技术的研究新进展,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综合解释三个维度预测了地震技术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的发展和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认识刊登在《石油学报》第46卷第7期。
(1)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3方面的挑战:①超高炮道密度的数据采集在提升数据质量的同时也导致成本呈指数级增长,以及复杂介质、多学科融合导致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难度大;②面向多样性目标对象时,多要素地球物理响应的协同表征以及盆地级—岩石物理级多尺度数据耦合难度大;③面对超薄层、微构造识别、定量反演及裂缝表征,需在提升地震纵横向分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
(2)在准噶尔盆地勘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4项重要进展:①陆地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实现了由常规三维向“两宽一高”(宽频带、宽方位、高密度)的节点化+智能化+高效化采集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精度,有效改善了特殊岩性体及其下伏地层的成像效果,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②通过更稳健的Q值建模、低频信号保护和增强处理、全波形反演浅表层速度建模、高阶高密度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信号重构等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实现了高分辨率、高保真、高精度处理技术的深化。③基于地震采集和处理新技术实现了盆地级高精度地震数据平台的首次搭建,为盆地级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奠定了宏观研究基础。④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地震相智能刻画技术、核主成分分析与特征值融合相结合的断裂解释技术、地质+工程“双甜点”储层预测技术及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等解释技术的进步为全油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构造体系研究由静态描述走向动态分析,沉积体系研究由定性预测走向定量预测,输导体系研究由断裂单一属性模糊识别走向多属性融合精确刻画,聚集体系研究实现了储层精准判别,工程支撑体系研究实现了实时动态评价调整,在准噶尔盆地勘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为了满足“三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复杂、储层复杂)条件下的地震成像需求,超高密度与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技术,智能化、高性能计算与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协同发展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技术,智能化、定量化、动态化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是全油气系统地震勘探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文链接:http://www.syxb-cps.com.cn/CN/10.7623/syxb202507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