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国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6段致密油的形成、分布与勘探对策
2025-07-28 11:26:59   作者:   点击:203   来源:中国石油学会

近年来,以致密油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致密油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致密油资源丰富,预测资源量为99.82亿吨,主要赋存于延长组6段(长6段)和延长组8段(长8段),其中,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储量和原油产量的主力贡献层段之一,也是中国陆上最早进行石油开发的层段。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西部和中部的石油勘探开发程度日益提高,持续推进新领域、新类型勘探尤为关键。盆地东南部(东南探区)延长组致密油有利勘探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以上,生-储-盖成藏组合配置优越,具备形成大型致密砂岩油田的典型优势,但该区致密油富集条件极为苛刻,且地质研究与勘探开发程度低,致密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对策研究较为薄弱,生产需求和科学研究之间的矛盾突出。

针对东南探区构造沉降与成藏条件耦合关系复杂、多元古地貌背景下的差异结构生-储-盖组合成藏机理与致密油富集规律不清等关键难题,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陈义国教授团队综合应用地质露头观测、岩心描述、化验测试等资料开展分析,提出了致密油的差异分布和富集成藏模式,优化了典型油区的勘探对策,探讨了大型陆相致密油田形成的4项基本地质条件。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国陆相湖盆的非常规石油成藏地质理论发展与致密油勘探开发实践提供借鉴。相关研究认识刊登在《石油学报》第46卷第2期。

(1)基于东南探区长6段“二坡一底、南北分区”新构造模型的刻画,划分出古陡坡、古湖底和古缓坡3种古地貌单元,以及斜坡、坡底、沟道等10余种次级古地貌单元。在多元古地貌分区背景下,东南探区发育长7段和长6段2套优质烃源岩,发育长6段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和重力流砂岩2类致密储层,发育长4+5段湖相泥岩盖层。明确了4种结构差异的成藏组合,即北部缓坡双源供烃+分流河道末端中—差储层型、中部湖底单源供烃+零星重力流差—中储层型、中南陡坡坡底双源供烃+重力流中—优储层堆积型、南部陡坡单源供烃+优—中储层破坏调整型。

(2)建立了多元古地貌背景下结构差异的生-储-盖组合控制了致密油的差异分布和富集成藏模式。东南探区长7段和长6段烃源岩联合供烃,差异充注到长6段水下分流河道致密砂岩储层与重力流致密砂岩储层中,并在有效圈闭中差异聚集,形成三角洲前缘型致密油藏和重力流型致密油藏。目前已发现长6段致密油的地质储量为1.88亿吨,其中,中—南部陡坡坡底重力流型致密油的资源潜力最大,北部缓坡三角洲前缘型致密油的资源潜力次之,中部湖底重力流型致密油的资源潜力居第3位,南部陡坡三角洲前缘型致密油藏受构造运动破坏,其资源潜力相对最小。

(3)构造作用、物源、古地貌单元和保存条件是大型陆相致密油田形成的4项基本地质要素。构造作用既控制盆地的发育演化,也控制致密油的宏观分布;物源、古地貌单元和保存条件控制不同区域致密油的差异分布,近源有效圈闭中的优质储层规模是致密油富集高产的关键。中国板块构造作用活跃,陆相致密油盆地多具有“多元古地貌分区、河—湖沉积体系”的构造沉积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致密油差异分布和富集成藏的地质认识,以及对应多元古地貌分区开展的陡坡坡底扩边勘探、湖底立体兼探、缓坡多井型精细勘探、陡坡构造破坏调整区有效圈闭勘探等对策,可为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论文链接:http://www.syxb-cps.com.cn/CN/10.7623/syxb202502004

图片 1.jpg